你的位置:m6米6官方下载入口 > 新闻动态 >

西昌发射塔架:托举人类首次月背登陆的“隐形英雄”

  • 发布日期:2025-05-22 08:16    点击次数:67
  • “3、2、1,点火!”2018年12月8日凌晨2点23分,四川大凉山腹地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,一道橘红色火焰撕裂夜空,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载着嫦娥四号腾空而起。这一刻,这座隐藏在群山中的航天基地,成了人类探索宇宙新纪元的起点。

    你可能不知道,选择西昌并非偶然。作为我国三大卫星发射中心之一,它的低纬度地理优势让火箭能借助地球自转“省力”升空,而相对稳定的气候更是航天器的“天然保护伞”。但这次任务的特殊性,让西昌团队的压力远超以往——毕竟,要把探测器送到连阿波罗计划都未曾踏足的月球背面,需要的不仅是技术,更是孤注一掷的勇气。

    嫦娥四号的旅程充满波折。早在立项时,科学家们就为“落月正面还是背面”争论不休。有人担心月背通信难题会让任务功亏一篑,但叶培建院士团队坚持:“背面没去过,这就是最大的科学意义!”最终,那个架设在距离地球45万公里的“鹊桥”中继星,成了这场冒险的关键筹码。2018年5月,“鹊桥”率先升空,在宇宙中为嫦娥四号架起信号桥梁,而西昌的发射塔架,则默默等待着半年后那枚真正的“主角”。

    发射当天的小插曲至今令人后怕。火箭升空后突发燃料泄漏,地面团队紧急调整姿态,硬是从“险棋”中保住了探测器的珍贵燃料。这些惊心动魄的细节,直到数年后才被解密。正是西昌团队对每个阀门、每条指令的极致把控,让嫦娥四号在2019年1月3日稳稳降落在冯·卡门撞击坑,拍下那张震撼世界的月背“证件照”。

    十年后的今天,当你走进法国图卢兹太空城,还能看到嫦娥四号模型的展台前围满好奇的观众。这座“欧洲航天之都”的致敬,恰似对西昌发射塔架的隔空点赞——它或许没有酒泉的辽阔戈壁,也不如文昌面朝大海的浪漫,却用西南群山的坚韧,托举起中国航天“敢为天下先”的魄力。

    下一次当你仰望月亮,不妨想象这样的画面:在38万公里外的寂静之地,玉兔二号的轮胎印仍清晰可见,而地球某处山谷中的钢铁塔架,正静静等待着下一个刷新人类认知的瞬间。